股票啦网 www.gupiaola.com 2020年12月28日报道:但B站的上市招股书和现在的对外介绍是一模一样的
2020是两代人交棒的一年。第一批90后步入“中年”,第一批00后走向社会。
过去一年,18-35岁用户占了78%的B站大动作频频。先是出圈的跨年晚会,紧接着是引发争议的《后浪》三部曲,再后来是综艺《说唱新世代》和网剧《风犬少年的天空》,直播S10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,这些在2020年之前没有做过的“新事”,让B站不仅在用户层面破了圈,也在资本销售市场破圈成为明星公司。最直接的回报是,这家公司的股价从年初的21美元直线上涨至如今的82美元。
除了内容制作之外,B站在资本上也屡有动作,4月宣布引入索尼4亿美元的战略投资,8月以5.13 亿港元入股欢喜传媒(01003)。这些大事件的背后,都有一个人的身影——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。
此前十年,李旎多数时候都在幕后经营,负责平台业务的总体运营、内容生态建设、商业化及战略投资、销售市场品牌等,而这些也都是B站今年被外界重点关心的业务。
外界对B站充满好奇,一方面来源于它的成果。今年三季度,B站日活用户同比增长42%,达5300万;八月单月月活用户突破2亿;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过一个小时,达81分钟。
另一方面,也来自对成果的不明白。你能突出感知到B站在视频行业中的独特性,但很难精确说清它的特点究竟是什么。B站全部的业务模式仿佛都有前人做过,但却很少有人可以描述清晰它的业务逻辑。
“很多互联网公司每个财季都会说一个新的故事,但B站的上市招股书和现在的对外介绍是一模一样的。人们一开端就想清晰了B站要做什么。”李旎说。
在36 氪对李旎的专访中,她讲述了B站接下来的目的和计划,按照她所说的,11岁的B站才刚开端马拉松。
Q:跟陈睿共事这么些年,你觉得他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?
心绪很稳定,这点很重大。心绪稳定就证明他情况很稳定,想事情较为清晰。我觉得这是他最大的特质。
焦虑并不解决问题,还会制造问题。了解这一点不难,但解决焦虑心绪本身很难。我从前也了解“让子弹飞一会儿”的原理,但你在战场当中真正要做到 “让子弹飞一会儿”的情况,不简单。
Q:到中后期,你们分工的逻辑是什么?
我的办公室在陈睿隔壁,每天都会见面互通想法,重大决策都要一起商量。针对创新业务来说,从零到一的陈睿倾向于让我先做,所以B站进展到今天,公司里除了两三个部门之外,大部分部门我都带过。
之前B站的打法是修身养性、夯实重组业务逻辑,但其实我更喜欢打仗。2020年竞争更激烈了,事实上进入了我熟悉的节奏。
Q:从零到一你有什么方法论吗?
第一点,一定要有体感。也就是迅速地去实地熟悉、学习行业逻辑与业务逻辑,以及内部信息。透过现象看本质。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,特殊特殊难。
第二点,当我有体感之后,我会找到合适的人一起去做,一起找节奏和方法。把握了第一步后,就不会被别人用固定经验忽悠,就可以大胆用人。
第三点,找到合适的人之后,跟他一起去商量、预测短期目的。一般我会分几点,一个是半年的调整目的,第二个是两年的短期目的,第三个是五年的长期目的。基础上这三步走完,这个业务基础上能够稳住或者有突破。
陈睿教了我很多东西,但从前我有个观点一直跟他不一致,当然他现在肯定是认可了——就是关于什么样的人是合适的。不要去想这个人做过这些业务吗?假如全部人都做过互联网、做过流量、做过产品、做过技术才可以创业,就不会有扎克伯格。
我会认为“年轻很重大”,当然这个“年轻”不肯定是指年龄。年轻就是没有包袱,怎么做好一件事情,你不会想太多,你不会怕失败,你不怕失败了之后站不起来。假如你不够“年轻”,哪会这么做。
Q:你刚才说第三步是定一个两年到五年的短期和长期目的,这个目的是说我拍一个数,還是说这个目的有其他的定法?
A:不能拍数,拍数是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隐藏问题的根源。B站的一个天生优势是,人们的组织架构可以令人们较为镇静地去做推断。同时,投资人一直对人们很支持,人们没有受到很多资本上的压迫,这是前置条件。
通常每个季度的季考或者投资人的压迫,会让公司一定要先满足短期目的,过一关算一关。但我跟陈睿两个人都清晰最终要做成什么,现在每个阶段要做的事情,不肯定是数字的体现,更多是打基础。人们都不会很焦急对短期结局有欲望,否则做法可能会变形。
每一个业务要达成KPI有N种方法,可是一味追求短期目的会上瘾,当你发觉的时候,已经回不去了。
比如DAU、MAU这些数字,他的本质其实是留存和质量怎么样,假如DAU、MAU的来源是有问题的,人们宁愿不要那么高的数据。
Q:你们期望B站最终会是一家文化品牌公司,这个目的是上市时候就订下的吗?我明白做一家文化品牌公司会需要更多的资源和金钱投入。
很多公司上市的时候都会讲一个story,一个愿景。很多年再回去看可能已经变了很多很多次。但B站是一家上市到现在还在说同样故事的公司。假如翻开人们2018年3月到现在的全部季报,你会发觉,即便行业里热门的概念已经隐藏七八个了,B站在讲的东西没有什么变化。我觉得这是因为一开端人们就想清晰了B站要做成什么样——一家文化品牌公司,这个概念是可以穿越周期的。
Q:B站挑选入局自制内容的原因是什么?是考虑到当时UP主的创作生态已经较为成熟了吗?
首先,创作者生态(PUGV生态)是B站生态的核心,目前整个公司的核心业务与战略仍然是PUGV生态,这是没有改变的。而OGV内容(机构专业内容)是基于PUGV生态的内容升级,还是人们内容生态很重大的部分。
人们为什么会做内容升级,首先OGV還是基于PUGV的垂直品类衍生而出的。举个例子,年轻人很喜欢动画,在B站有丰富的动漫衍生文化土壤,所以人们就会做自制动画。
再回到B站的Slogan——“你感兴趣的视频都在B站”。它包含了两个方面,第一,人们的用户拥有各种各样的兴趣,而全部创作和观看都起源于兴趣。第二,视频是B站的核心业务。它由三个版块组成:PUGV、OGV、直播。只要用户想看的视频,都可以在B站找到。他们也喜欢看直播,也喜欢看综艺、看剧、看纪录片、看动画,B站应该在这些品类里做出有代表性的精品内容。
Q:在做内容升级的时候,有没有哪些事是你们觉得某个时间点上不应该做的?
有,比如在今年之前,我觉得从时间节奏上来讲,是不应该做剧集的。
第一,没想清晰的事情,多半会做砸,做了可能都是心理宽慰。第二,我觉得B站当时还没到这个体量。规模效应和体量可以让你做得更镇静。
你说一年前B站做剧行不行?行。那是非最好的时间点?非。可能是这个逻辑。所以在《风犬》之前,我一直是反对公司内部去做剧的。
Q:你刚才讲的“没想清晰”,我其实特好奇你什么东西没想清晰?
没想清晰怎么做。
比如没想清晰它的正循环路径。你可以做剧,也实在有可能成功一两部,它可以给你拉新。但假如跑不通一个长久的,可延续生产优秀内容的路径,就没有意义。
这件事的背景是,前几年整个影视行业的成本被抬得很高,各平台抢用户、抢流量,国内的付费环境和付费价格也不成熟。
假如你做了这个东西不肯定让B站更好,但不做这个东西B站也不会有损失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就先不做,還是聚合精力做核心生态。PUGV生态做强了,什么时候都可以切入。因为影视行业的供应链是完整的,它不会因为你早进入一年就特殊有竞争优势。
现在看来,2020年B站已经到了肯定体量,消费人群愈来愈多样,也与影视剧的消费人群有愈来愈多的重合。同时,人们在国创、纪录片等几个品类已经试出了门道,了解之后应该怎么去做了。销售市场的总体价格也回归理性,创作者也能更多地看到内容跟平台的本质。最终,人们通过品牌升级出圈之后,也有更多人来关心人们。所以今年《风犬少年的天空》成果很好,是天时天时地利。
Q:B站的跨年晚会是销售市场部做的。为什么你会觉得销售市场团队去做跨年晚会,去做说唱综艺节目是OK的?
第一是要明白B站生态,第二是对内容有敏感度。相反,产业经验不重大,因为综艺行业很成熟,可以在外部找到有成熟经验的合作同伴。所以我也坚持全部出品内容的内核和主策划都一定在B站团队内部,这是很关键的。
假如出品内容的内核不在B站内部产生,团队只是拿着很多外面流通的方案问你“你看看这个创意好不好”,这样诞生出来的作品一般很难成为属于B站的爆品内容。
Q:2020年,业界觉得你们有了很多大动作,你们买S10,买《风犬》,在花钱这件事上有没有遭受过质疑?
做企业不花钱是不可能的。B站的优势是,人们的底盘是创作者生态,能够吸引高留存、高活泼、高ARPU值的用户来到B站,留在B站,这是人们的核心,但不代表不需要花钱。
当时跟英雄联盟S赛合作的目的很容易——人们认为嬉戏衍生内容、二创文化的内容生态其实就在B站,同时,电竞比赛是现在年轻人最喜欢的体育赛事。LPL、S赛是电竞赛事里面最受欢迎的比赛。电竞本身还是B站需要进展,而且会坚决进展的一个业务。
基于这样几点背景,S赛人们究竟要不要拿下来?答案就很突出了。人们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路径,基于B站的业务去考虑。
Q:B站做这么多头部专业内容,除了你刚刚讲的这些逻辑之外,是否也可以明白为是激烈销售市场竞争中的一种防守策略?
人们在推断一个业务的过程中,竞争是很少考虑的因素。核心還是从生态动身。我第一个思考点是尽全力满足用户的需求,但要挑选合适的节奏点去切入。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不期望因为竞争而动作变形。
做专业内容对生态的作用是什么?首先OGV内容可以反哺PUGV创作生态,让人们的PUGV创作生态的来源愈来愈丰富;同时,它也实在能让会员收入能有一个健康的增长。
头部内容针对B站的用户增长和(00001)留存有很好的拉动效果。在不具备内容生态的平台,花大价钱制作的头部内容,用户看完可能就走了。但在B站,这些通过OGV内容进入社区的用户,就会再次去看PUGV生态的内容,然后会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品类,留在B站。这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。
Q:现在去看外部环境,你会觉得现在有什么机会或者有什么威胁吗?对B站来讲。
首先,视频化是一个大行情趋势,针对B站来说,我觉得这就是极大的机会。内容创作者做任何的视频品类,他都会考虑投一份到B站。B站的生态是有足够优势的。
其它,B站是不区隔中长短视频的,人们不会在内部商量中长短视频,只是外部会常常提中长短视频。B站对全部时长的视频都是包容的,从几秒钟到两三个小时 ,正所谓“你感兴趣的视频都在B站”。
总体来说,机会還是更大的;同时竞争也非坏事,会让人们在今后维持一些紧张感、高兴感,不至于懈怠。互联网本身就意味着竞争,只要在大赛道里,肯定会遇到竞争。年初的时候,我就告知自己要放松一些。我跟团队做了一个比喻,B站此前一直在跟自己竞争。当人们真正进入大众视野,才是马拉松的开端,所以要更镇静、更放松。假如绷太紧的话,可能还没有到终点就不行了。
Q:从过去一年B站的用户增长看来,一方面B站比较出圈,另一方面是疫情期间,大家其实文化消费都特殊旺盛。接下来你们的增长策略是什么?
“健康增长”很重大。之前行业里对增长的明白已经进入了一种赛马式的逻辑。一提增长,就要“翻倍”。但这个“翻倍”是非延续健康的增长?有多少人在乎?
过去互联网的主流模式是广告模式,把用户买进来,靠用户量带动广告收益,即便这堆用户流失了,我只要买进来那一刻的成本低于我的广告收益,总体上就能赚回来更多的钱。这是流量模型,还是行业内走了很长时间的成熟跑道。但B站的模型非这样的,而是C端消费的模型。人们期望用户来到B站之后能留在这里,能喜欢B站,在这里为喜欢的内容、文化消费,乃至于他能告知别人“B站很好,你也看来看”。
行业里适合人们的常用增长方法,B站也会做,但会更看重做有质量的增长。人们会考虑这些问题——在哪里能猎取更适合B站的用户人群?每个阶段扩张的体量是多大?
健康增长是很重大的。在B站人们进行的各种战略商量,都会回到这个问题上:人们能不能让B站健康增长三十年?
Q:B站会讲自己的数据是真实的,不注水。讲数据真实这件事情需要很大的定力吗?
这当然需要,因为损失太多了。
当别人在喊已经有了几亿用户,那些MAU、DAU数字还都是叠加的时候,人们还在坚持对外讲MAU的均值。这在面子上就很吃亏。B站的数据真实就像是你每天不化妆,素颜出门。但行业舆论通常不会看这么细,用户更不了解这些数据口径意味着什么。大家对B站的看法就会不一样。对B站的商业化还是极大压迫。
数据真实是需要很大勇气的,但一定要坚持。因为数据的虚伪就是自嗨,自嗨到某个阶段,你自己都会信任。这个时候你就没方法去辨认整个业务的本质存有哪些问题。而当你了解有哪些问题的时候,已经没法弥补了。虚张声势最恐怖的后果非欺骗别人,而是把自己都给骗了。
Q:很多内容平台都在谈破圈,但仿佛没有很成功。常见的做法是给用户推送一些更通俗的内容,但效果并没有很好,为什么?
战略最怕摇摆。有时候选A选B都是对的,错的是在A和B之间来回摇摆。比如你想做一个事情,就先做一做,发觉不行,再退回来做别的,这个叫边做边看。看起来很慎重、很灵敏,但边做边看其实是一个伪命题,基础上会失败。
所以人们需要一个对将来销售市场大势的推断,以及对自身优势的认知。不能因为别人的优势是A,你就想方法把自己的优势也变成A。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绝无仅有的特质,他不可能依靠改变这个特质就能成什么事。
有位音乐人说,你是什么样的人,就唱什么样的歌。假如你唱的是一首适合别人不适合自己的歌,那首歌再好听,你也会全身别扭,投入不进去。运营内容平台还是一样的道理。
Q:你觉得你有哪些个人特质是在决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?
针对像人生岔路口这样的大决策,感性的冲动其实需要一种底气。有些人是因为没有后顾之忧,有些人是因为义无反顾,针对我来说关键是学习能力。我认为我学习能力还不错,环境改变了,可以通过学习来驾驭他。针对业务上的决策也一样。
学习是有方法论的,但关键是逼自己,并没有近路可抄。首先我会调动任何有可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,总有一种可行。其次解决问题并非终点,即便有了好的解法,也肯定要充分熟悉解法的底层逻辑是怎样的。
决策还需要一点点敏感,针对时机的敏感,针对节奏的敏感。在大事件的推断上,陈睿说我是很敏感的一个人。例如全部的融资节点、上市节奏、业务节奏,我跟陈睿没有隐藏过任何一次意见分歧。有些事情他问我怎么看的时候,我会提供其它一种直觉,女生的直觉。
Q:你当时决策来B站,有什么特殊关键的影响因素吗?
可以说是一种冲动。来B站的时候我二十多岁,从一个上市公司来创业公司,从北京来上海,这是很大的改变。在人生道路的岔路口上,感性因素占了一大半,而非理性。就像结婚一样,结婚还是需要某一刻的冲动的。当你理性地预测良好部因素之后,最终還是感性起关键作用。
Q:你来B站这么多年,最重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?
不要先去想退路,因为全部事情都可能会失败。人们可以找一堆理由,说是时运不济,但一般做不出来就是自己的问题。在这个时候,你就把全部客观的因素都抛开了,就会尽可能地解决这个事情本身。
想通了这一点,通常到最终,它的结局怎么样都会比你预想的好。你就会形成一个正反馈。原来你只要不找借口、不找理由,逼着自己去学习,去找到跟你一起并肩作战的人,你就相对更有可能做成一件事。我觉得这是不断正反馈的一个过程。
我一直认为信念是很重大的东西。往往有信念的人,做事情的成功率远远大于没有信念的人。当你没有退路时,你一定做成这件事,这个叫“被迫信念”,但有一些人是有“主动信念”的。我觉得信念能够驱动很多客观事物的变化,并最终促使成功。我觉得B站还是很突出由信念驱动的一家公司。
上一篇:美股跌中国投资财经_即便科技股明年不再是最刺眼的明星
下一篇:如何投资美股及外汇管制:销售市场预估4.479亿美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