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票啦网 www.gupiaola.com 2021年01月04日报道:聚焦高质量成长股是有机会发掘出长期的投资机会的
“价值·新思”2021红周刊投资峰会在12月20日于北京成功举办,在圆桌论坛上,《红周刊》履行主编谢长艳与《红周刊》荣誉顾问、深圳市林园投资治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园,华泰柏瑞基金副总经理兼基金经理李晓西,深圳市新思哲投资治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广斌共话2021年投资方向。
林园说,2020年版块轮动行情验证了牛市初期推断,当销售市场的防范心理减弱(表现为波动平滑)后,牛市的行情趋势就会蔓延开来。他秉持一贯的风格——满仓以待。
李晓西说,聚焦高质量成长股是有机会发掘出长期的投资机会的,而且即便有黑天鹅隐藏还是可以穿越的。
韩广斌说,结构性牛市肯定会来,而识别能给投资人建造回报的杰出公司的容易方法是:像在人群中找“姚明”那样去找数千家公司里的杰出公司,“不会超过100家”。
万亿级理财和保险资金“等待”入市
投资要紧紧围绕有定价权的公司展开
《红周刊》:人们先从李晓西总开端,据您观看,2018年以来A股大盘有哪些较为大的变化?
李晓西:我觉得关键有三方面突出变化,一是人们财富治理行业在走向成熟与机构化,很多金融产品都会变得更加标准化。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,2018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将近32万亿,其中有22万亿是非保本的,当时公募基金中权益类基金(股票基金及偏股混合基金)的规模不到两万亿,假如非保本理财中有10%的份额转到权益销售市场,就等于公募基金的权益类规模要翻倍了。财富治理销售市场非常庞大,除了银行理财,还有保险(目前规模将近20万亿),所以这个销售市场的规模就摆在那里。
二是养老金销售市场进展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。目前,我国的养老金销售市场的进展还处于起步阶段。假如人们國家在养老金税收制度方面,赋予在职员工肯定的免税额度,或者免税优待来推进个人养老储蓄,那么这个销售市场将是庞大的。假如说美国养老金是从100到101,是微小的量变,它已经很成熟了,那么中国则是从0到1的质变。将来,公募基金是养老金的重大投资方向。
三是从我国专业投资机构的投资理念和体系来说,正在渐渐走向成熟。
《红周刊》:您在投资中强调公司要有定价权,这类公司有什么特点?
李晓西:举个例子,公司定好了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后,基础不受外部的影响。相反的例子是大宗商品(161715)如钢铁、煤炭、石油,这些商品是全球性的,这些行业的上市公司较难拥有这类商品的定价权。人们要找的标的,在很大程度上你可以说是垄断也好,或者客户粘性也好,最终定价权在公司。就算你在别的地方找到替代品,转换成本可能会特殊高。这类公司即便遇到了经济发展危机,遇到了销售市场的大幅波动,包含2008年、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,2014年的欧债危机,以及2020年的疫情,是可以穿越危机的。也只有这类公司,才有可能真正给人们提供延续稳定、可复利增长的回报,其他缺少定价权的公司极有可能长期下来投资回报不高。
在4000家公司中找到那100家“眼球公司”
最容易的识别方法是“发觉”人群中的“姚明”
《红周刊》:晓西总所说的公司好多都是目前跑出来的头部公司,韩广斌总之前接受《红周刊》采访时也提到销售市场里的钱愈来愈聚焦头部公司,接下来请韩广斌总谈一谈注册制下的头部公司价值。
韩广斌:大家了解价值投资是关键,我就不在这里重点展开了。其实,投资还有很重大的一点就是关心“眼球公司”,目前销售市场有4000多个公司,能吸引眼球的公司不会超过100家。在发行注册制之下,公司多到看不过来,有的公司连名字都没听过,这个时候销售市场很可能会把注意力聚焦于头部公司。头部公司不肯定是大公司,还可能是数一数二的细分公司,第三名以外就没人看了,假如有基础面支撑,就较为简单摆脱来。
《红周刊》:您2021年重点关心的头部公司都在哪些方向?
韩广斌:比如手机行业,人们熟悉到的情况是,在欧洲,三星被中国手机企业“围殴”,虽然华为受到制裁,可是手机产业链跑不出中国,把华为摁住,其他的又起来了。人们的钻研结局显示,三星各方面的产业链虽然较为全,但将来两三年,在手机方面会被中国公司打败。不过,中国企业起来之后可能又会被美国制裁,因此要适时纠错。
投资,不能想着一劳永逸,還是要适时改正,挑选天时天时地利,前瞻一点。假如你真有这种思维,你是不会焦虑的。人们基础上不纠结,纠结肯定有问题,要解决纠结在哪里,股票不太对,那你就钻研原因。或者组合不太对,或者杠杆太高了。这么多年,人们基础上不用杠杆,年化百分之几十的回报,除了2008年和2018年亏钱,别的时候没亏过。做投资,就要把风险操纵好,天生要厌恶风险,不要想一下几十倍,所谓“慢就是快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《红周刊》:您喜欢投资杰出的企业,因为这个企业在走向宏大或已经变得宏大了吗?
韩广斌:人们说“杰出”很少说“宏大”,你说一个东西很宏大的时候你就被它框住了,定为“杰出”较为好一些。任正非的理论就是熵增和熵减的理论,熵减就是往好的方向走的企业,人们讲就是跟运气好的在一起,华为的运气最好,假如(上市且)非很贵就买它。杰出不等于宏大,每个企业都有生命周期,人们在企业处于熵减的情况下参与,把组合优化,这个时候就属于不会输的情况,中国的杰出企业不会超过50家。投资有时候很难做,需要在全球七八千家公司中做挑选;有时候也很简单,姚明很高,你一眼就看出来了,聚焦在真正的杰出公司上就不太简单出错。
牛市初期是“疗伤期”
人们的操作方式是颠覆性的
《红周刊》:谢谢韩总。林园总一直强调当前是牛市初期,那么2021年会有全方位牛吗?
林园:现在有一些特征,比如版块轮动,很多人因此赚了钱,基础上都是版块龙头公司轮番表现,这就是牛市初期的迹象。人们把牛市初期叫作“疗伤期”,因为大家在熊市中受伤(亏钱)需要渐渐疗伤,这就需要龙头公司带热销售市场,人们看,很多龙头公司基础上都在创新高,这就是牛市初期的迹象。可是,大部分公司还在延续下挫。
牛市初期会延续多长时间,人们不做推断,也推断不了,可能率是往牛市方面推进。牛市初期还有一个大的特点,它的波动性比较大,包含一些龙头公司,会反复,可是在股市挣钱的人不断增加,就会渐渐地平复这种波动性。这是全球规律。
《红周刊》:波动平稳了就是进入全方位牛市的信号之一吗?
林园:对。防范心理减弱的时候,大家都觉得跌也跌不到哪里去了,牛市的行情趋势就蔓延开来。这还需要时间,疗好伤以后,人的积极性才高。
现在销售市场一涨,就有很多说“这是在割韭菜”,我觉得挺好笑的。
《红周刊》:在牛市初期,资金往哪个方向流?
林园:牛市初期,这一段时间还会往龙头流,不管你服气不服气。
《红周刊》:您关心的還是医药消费?
林园:人们对周期性行业没有方法应对,炒股的人做12个月的投资决策,不做长期打算的。因为它在往牛市方向进展,比如说2008年到现在的熊市,人们的操作方法是颠覆性的,熊市人们可能就是固守成规,跟着企业的进展而进展。既然定义它为牛市初期,实际上人们的思维方式在扩散。
《红周刊》:因时而异。
林园:不局限。
《红周刊》:有投资者问,假如中药也被纳入药品集采的话,会不会给中药龙头的估值带来压迫?
林园:集采对中药影响不大。中医药是辅助医治,它非必需品,可是让你活得更舒服,老年人情愿在这上面多花钱的。年轻人不会想调理养生的,养生的差不多都是老人,可能贴近50岁的就开端养生了,你不用教他。因为这个时候身体就有反应了,很多方面会觉得不如从前舒适了。人们认为这是个约4亿人规模的销售市场,还会逐步扩大——这就把全部的风险都给规避掉了。
食饮和医药机会遍地
人们超过五成的仓位在消费
《红周刊》:其实,李晓西总对医药也有钻研,您特意提到了医疗服务外包CRO(CXO)行业,这些行业有哪些较为优势?
李晓西:从全球角度来说,医疗服务业绩的波动性远比创新药小得多,因为创新药永远都有成功和失败两种结局,而CRO、CXO更多的是做流量,就是只要订单完成绩会收到钱。为什么全球的CXO医疗服务外包会转移到中国来?
关键有三方面原因,一是成本,假如美国药企自己内部做医疗服务,比如临床,一个工程师的成本一年下来可能45万美元;假如外包给美国本土的或者欧洲的医疗服务外包企业,一个人的成本大概为25万美元;假如外包到中国,可能是10-15万美元,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。二是人们國家培养了大量高素养人才,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,医药专业人才大幅增长,能够为医疗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需求提供支撑。三是,人们國家医疗服务外包行业的效率很高。比如员工常常加班加点,项目完成周期较为短;又如,因为人们國家人口多,病症也多。所以针对医疗服务外包行业,我觉得是有较为长期的一些机会。
人们做投资寻觅的是确定性,往后看五年或者更长时间,假如每年都有20%~30%的增长而且是确定的,这就是很好的投资机会。在公募基金行业,年化收益率达到20%,可能就是全行业排在最前面的治理人之一。
《红周刊》:接下来人们再聊聊消费行业(510630)的投资机会,韩广斌总说,不论什么时候新思哲都会给消费股留有肯定的仓位,您具体说说吧?
韩广斌:投资最终要战胜的是通货膨胀,消费是刚需,中国这几年也跑出来不少好的消费股,可是某些行业估值太高了,可人们還是会留肯定仓位。比如,人们觉得中国有些婴儿奶粉也还可以。人们会顺着消费升级主线找一些标的,不做消费降级的,像茅台那样卖的贵还买不到的消费股就要重视起来。
在中国做投资很美好,14亿人的销售市场是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大销售市场,媲美国销售市场还大,人们这里的消费股任何一个单品冠军超过千亿市值都是很正常的。中国可能将来还会有化妆品、奢侈品的冠军品牌,所以人们在这个赛道上一直很关心,也会有一些仓位。
还有一点,中国消费升级同时叠加了进口替代的行情趋势。人们这代人说洋品牌好,新生代就不这么看,比如现在很多人穿李宁(02331)的服装,十几年前不可想象,这就是国潮。
《红周刊》:林总说,投资消费就投跟“嘴巴”相关的。请问林总,现阶段,消费行业(510630)还有没有处于娃娃阶段的公司。
林园:投跟嘴巴有关的行业,符合投资的基础常识。人们认为,目前和嘴巴有关系的消费公司,還是很廉价的。我现在超过五成的仓位都在消费,而且是和嘴有关的。
《红周刊》:有没有相当于2006年茅台的机会?
林园:关于嘴巴的,我看遍地都是。
《红周刊》:聊聊具体行业。
林园:吃的喝的。在海外,包装食品是很普遍的,但国内基础上是农贸销售市场。我常常逛菜销售市场,早上一遍,晚上七点钟还要走一下。为什么有这么突出的对比?我给你点一下,这就是人们做投资的重大依据,就是人工的变化,肯定是人工的变化。2010年以后,说的精确一点,从2015年以后,老百姓(603883)感觉有闲钱了,情愿多付一点钱买一些包装的东西,这就是行情趋势。那么相关的企业非“儿童”或者“婴儿”那是什么?我也不了解,所以这个赚钱是肯定的,而非可能。
科技股的机会像消费股一样众多和长久
要从全球的角度观看行业空间和公司质量
《红周刊》:聚焦完消费,人们和李晓西总聊聊油漆和小家电,以及食品饮料之外的方向?
李晓西:目前人们小家电的投资较少,重点关心的是消费品。你说的涂料是人们关心的个别案例,这个关键還是从国外的进展经历看来,我举个例子,涂料销售市场到最终还是不断聚合的销售市场。以美国宣威为例,用十几年时间拿到了整个销售市场50%左右的份额,它和美国建筑涂料生产商PPG合起来的市占率约为65%。宣威在2C端很强,因为美国老百姓(603883)动手能力很强,这是涂料零售销售市场较为大的基础,总体来说涂料销售市场愈来愈聚合。在国内,我觉得随着新房全方位精装化,针对一线涂料品牌——关键是日本品牌和国内品牌,有更多机会与大型房地产(512200)开发商合作,并最终诞生赢家。我觉得个别涂料品牌的机会是长期的。
在消费版块,食品饮料是大头,别的领域可能有一些机会,但从确定性和稳定性方面来说,重点還是要关心食品饮料里面的机会。
《红周刊》:人们了解,巴菲特投资苹果是按照消费逻辑估值的,韩广斌总还是按照消费的逻辑挑选科技股的,韩总您介绍一下投资科技股的经验?
韩广斌:这个问题没有系统地想过。科技股永远有机会,像消费股永远有机会一样。大家都了解,科技股大致有几种,有的是做To B业务的,这种往往很难体验,也很难跟踪;有的是做To C业务的,这种较为好,苹果手机卖得怎么样很简单了解,腾讯的微信好不好也都能感知。对做To C的公司,人们相对有些钻研,比如中国手机品牌,谁比谁好一些,出了哪些款式,用钻研消费品的方式来钻研这些公司,可能这个意思。
我想说说巴菲特买苹果这个事,巴菲特91岁了,买苹果的时候是87岁,这说明他是一个有开放思维的人。他从前是不看手机的,应该说他的好友们影响了他,他就用消费品的思维买了科技含量很高的苹果。这个事给人们的启发是,要有一个活的思维,不要被某个人或某种想法框住。投资科技股方面,人们挺感谢微信的,因为就是看四周人都在用微信,短信忽然就没人用了,之后人们的科技股持仓就涨了不少。
《红周刊》:很多人说科技股的估值太高了,您觉得呢?
韩广斌:一般来讲,好的科技股估值永远是高的,因为代表将来,往往属于投入期,没有多少利润,PE就永远下不去,等你觉得合适的时候可能股价也差不多了。科技股,我觉得总体還是看销售市场空间,比如说在全球是什么地位,行业天花板在哪里,乃至感觉行业是一万亿美元空间,可能公司已经一千亿美元了,你还觉得不贵,包含人们做的特斯拉,都做飞了,人们是在特斯拉市值为31亿美元时买的。
投资是社会科学,没有一个统一标准,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艺术。刚才说的股票人们不肯定有,没有推选的意思。我的逻辑是,公司涨了也不代表对了,可能过几年大潮退去,科技股也不肯定好,所以還是得小心。不像消费股,你觉得比如它在全球市占率能达到多少,20%、30%或者10%?可能可以给多少数值,可能要轻松一些。
《红周刊》:请李晓西总接着韩总的问题谈一谈,怎么来做好科技股投资?
李晓西:科技股,因为技术变化太快,技术迭代、创新往往是颠覆性的,所以我觉得科技股投资永远都是高度挑选性的投资,很少有公司能够延续很长时间维持技术优势或者产品优势。不只是科技股,创新药还是一样的,我举个例子,美国有家公司在2014年底成功生产出医治丙肝的新药,在这款新药之前,全部医治丙肝的药只有“医治”的效果,但这个新药却可以达到“治愈”的效果。销售市场有了“治愈”效果的药,就会把之前“医治”效果的药给颠覆了。
因此,不管创新药還是科技,对人们而言,真正要选牛股最关键的還是要考虑长久的可延续增长和(00001)生态。刚才大家谈到苹果,苹果最重大的护城河是它自己建立的生态系统,它把握这套系统的定价权。安卓系统有生态,但手机公司没有定价能力,也就没有壁垒,没有护城河。我觉得,人们投资科技公司要常常想到这个问题,无论销售市场怎么变化,都有可能穿越。
国内科技股方面,以电子股为例,很多股票波动性较为大,公司喜欢讲将来,可是人们做投资,最终肯定要有业绩兑现的。作为机构投资者,赚的更多的是业绩的钱。所以,投资科技股,人们关心那些有护城河的,能在很长时间内每年维持20%、30%的业绩增长的标的。人们认为,包含交易系统软件、建筑施工方面的云化的软件,以及一些还在成长中的办公软件等,在长期逻辑下可能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。其他的科技股,人们投的较为少。
投资科技股要关心标的质量,质量好坏来自标的的产品或服务的定价能力,以及它的护城河情况。正如前面所说,很多科技股存有交易性机会,缺少长期成长性机会,这些股票经常是疯涨一轮,然后再打回原形。人们作为机构投资者,治理资产规模不断扩大,投资体量还是愈来愈大,人们一定考虑资产的延续回报能力,而非参与很多交易性的机会。刚才举例说的交易系统软件公司,每年的上涨幅度看起来不高,但假如你从上市买入并持有到现在,回报至少在100倍以上。这就是有护城河和没有护城河、有定价权和没有定价权之间的差别。
人们始终用长期价值的理念寻觅高质量的有护城河的标的,无论在任何领域,人们都是这样思考的。巴菲特最核心、最底层的理念,最终都会归结到质量,没有质量的东西,长期价值极有可能是不存有的。对科技股,我觉得最关键的還是要关心质量和业绩。
平台经济发展反垄断对互联网龙(00777)头长期影响轻微
行业龙头最有耐力的将赢得比赛终局
《红周刊》:针对平台经济发展反垄断,比如对互联网公司会产生怎样的影响?
李晓西:对平台巨头加强监管的案例,可以观看美国之前的一些做法。我觉得可以从短期和长期看来,在反垄断初期或接下来几个月,互联网平台类标的可能机会不会特殊多,因为强监管就是直接限制这类公司不能做某些生意,这些生意可能是公司计划好或正在实施的项目,这时候就面临调整了,这是短期影响。长期看来,这些公司是能找到符合监管要求的且实现业务成长的途径的。像微软、谷歌都面临过或正面临反垄断的问题,可并没有影响它们再次做大做强。我认为,互联网巨头是有资源和方法渐渐的适应反垄断的规定,适应新的监管环境,然后找到新的增长路径。所以我觉得短期它们会受到肯定影响,会有波折;长期极有可能走美国巨头走过的路,以后還是龙头,成长性不会受影响。
强监管不仅仅针对平台经济发展,金融行业(510650)现在还是强监管,你会发觉这些行业内的龙头最终还会是龙头,真正受更大影响的是之前的非龙头们。假如龙头都没法生活,其他的同业岂非更加困难?
《红周刊》:韩广斌总,反垄断现行政策对您钻研科技股有没有影响?
韩广斌:肯定是有影响的。最近人们重点钻研的就是这个事,只要投科技平台的都要害怕这个事。在互联网领域,在江湖未定的情况下都有机会,就是要推断平台公司中究竟谁是老大,可能有三四个竞争者,大家比着烧钱抢销售市场,最终引起社会反响。这种竞争最终是提高社会效率的,你在家里点一下手机,东西就送来了(社区团购),肯定比你去菜销售市场方便。凡是能提高效率的最终都会长期走下去的,也会产生很多送菜人的就业机会,当然也会损害一些传统的商业和就业人员。在这里面找机会就看谁是龙头,最终就比的是耐力。
投资其实非脑力活,是体力活。林园总看起来很轻松,可他每天跑两趟菜销售市场,人们跑调研也常常碰到林总,老话说“背后用功才能人前轻松”。投资還是要有专心力、洞见力,才能前瞻到将来。不要跟巴菲特比,也不要跟索罗斯比,跟四周人比就可以了。我有一个理论是“次好理论”,不要做到最好,做到次好就行了,比旁边人好就行了。
《红周刊》:再聊聊周期行业,比如工程机械很多人不看好,但三一重工(600031)涨得很好,您能不能以这只股票为例说说,投资者在认知上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?
韩广斌:你要了解,首先是人们自己充满了偏见,你要去除偏见是很难的,比如你看一个人不顺眼,就是怎么看都很难再顺眼,很怪的,比较新奇。投资做不好,属于社会学的范畴,心理学的范畴,哲学的范畴。
讲到周期股,周期股需要观看两个周期,就是行业周期和企业周期,假如企业本身周期好的时候,行业周期可以看得宽一点。
中国处于周期向上的阶段,像三一重工(600031)——人们不见得持有这只股票,涨很多,人们看的时候是它处于最低阶段的时候。你要在周期底部的时候看谁是龙头,还要有全球视野。工程机械是全球竞争,能对标的龙头就几家,三一重工(600031)在销售市场上把卡特彼勒、日本小松打的不行。消费升级,很多中国企业把海外品牌还是打的不行。中国很多行业现在处于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扩张周期,你不参与这样,那你参与什么?但有些实在涨的太多了,不见得好(性价比)。在早期不管哪个行业都有机会,并在这个周期中涨的比茅台多。可是周期股就是周期股,做的时候要明白,只看12个月是简单的,非要看十年,最终只能有一股票票那就是茅台了,因为十年后你也不了解腾讯会怎么样,所以有时候人们投资是要动态观看和动态调整的。
“娃娃阶段”的中国资产很多
外资进来也买中国稀缺资产
《红周刊》:销售市场有一个现象,销售市场好的时候,海内外的知名投资者都会发表观点,反之就冷清,林总最近有没有参与这种交流活动?
林园:人们没有跟别人交流,倒是有人问我,可能钱究竟往哪方面流,资金流向。
《红周刊》:有没有可以跟大家分享的?
林园:这个还真不能分享,这是人们核心的东西,是人们的核心竞争力。大方向销售市场肯定会告知你,抓大方向。
《红周刊》:哪类公司?
林园:哪方面牛,肯定了解,可是不能说。
《红周刊》:您海外资产配置还是跟嘴巴相关的?
林园:是。但和国内的情况不一样,在海外人们投资一些设计、创新类的资产,基础上是早期投一些,因为发达经济发展体的设计和创新是有相对优势的,这和国内的情况是不一样的。所以,你说国外资金的走向,这么多年,A股和国际早就接轨了,一看就了解了。明年怎么走,大家是有共识的。
《红周刊》:哪几个人的共识呢?
林园:方向性的绝对不会错,这也非说人们猜谜语,非碰运气。我要提示大家的是,人们投资的平台公司,人们认为的风险跟刚才两位想法不一致的地方在于,人们认为中国的人工(成本)。实际上,钻研一个國家的竞争力,一个是人,一个是人工——这是比较重大的指标。过去几十年,中国为什么一直维持很好的竞争力?就是人工廉价。这些年来,人工成本急剧增加,人们的竞争力实际是在削弱,那么投资跟人工成本有紧密关系的公司是有风险的。不管马云搞这个還是那个,都离不开人,离不开配送,进展到肯定程度肯定会抑制这个行业的,这是比较恐怖的。假如说你网上买一个东西还需要再跑一趟去取,那还不如到实体店了。
我说自己是个消极的人。当销售市场要调整,你要坐到一个比较平稳的位置,千万不要一根筋。我提示大家,投资在目前这个位置,人工是重中之重,你不要觉得什么事不会发生,什么事都会发生,况且它本身就是有问题。比着烧钱,一旦这种模式或者二级销售市场的股价有行情趋势下挫的时候,没人敢投了,到那时候再注意你已经来不及收手了,所以人们要操纵风险,把中国的人工成本钻研清晰了,这些行业人们就不会去做。
我反复说,银行地产是贵的,可是大家都认为它廉价。我说的贵是在长期的,比如说十年、二十年,就是因为人们看到的人工成本在增长,你雇了那么多人,最终把你的资产消耗没了,最终你不挣钱还要花钱,这是最急人的。思维方式要往这边想。
《红周刊》:长远看来银行、地产较为贵?
林园:我不会说错,至少存有看不到的风险。
《红周刊》:您之前说券商处于“娃娃阶段”,将来会不会隐藏像高盛或者摩根这种航母级的券商?
林园:肯定会的,可是具体哪一个不敢说,因为这个行业還是充分竞争的。它们的利润不好,不好的原因有很多,归根究竟是中国的资管治理的钱都不多,都跑到房地产(512200)去了。我估计,固定收益的钱,信托的钱,等到房子卖不掉的时候的地产的钱,都会涌入资管行业。
但還是要小心,因为这个思想变化是渐渐的过程,我今天说廉价,你觉得很贵,但我绝对没有瞎说。有些风险非一下子就能看到,像互联网平台,这些平台不可能一下子就赚钱,人工是一个导火索,现在能看到的就是人工。
《红周刊》:将来无人配送呢?
林园:现在看一下就了解了,我就想要看看,不该搞就回避。你想想就是不可能的。
韩广斌:其实该说的都说了,我没什么要补充的,可是我觉得還是要区别对待,偏互联网和偏科技的好一些,偏人工的人们也不看好。互联网就是省人工的,是提高效率的,偏互联网的我会看好一点。靠人工的话实在是较为重一点,很多企业其实是没有价值的,别看几万亿资产、几万人,真的是负资产,赚不到钱也不分红。很多企业是处在熵增情况,没有战斗力,不要看它很大,表面上很好,但肯定要清晰,有竞争力能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好企业比较少。
李晓西:我和林总、韩总总体的看法是一致的,我觉得最终還是会有较为大的分化,可能还会再等一段时间,人们对平台经济发展钻研很多,可是投的较为少。
《红周刊》:李晓西总,据您观看,海内外机构都怎么看2021年A股大盘以及方向?您怎么看呢?
李晓西:人们觉得自己看国内销售市场的时候,常常是过于消极,可是海外机构看中国销售市场总体是比人们好的。
我觉得,中国销售市场可能实在值得好,而不应该消极。在关键经济发展体里,人们國家是领先且真正把疫情操纵住的國家,人们國家在稳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方位进步。而國家经济发展增速和证券销售市场的投资回报是正相关的,因为疫情影响有些國家的产能没有复原,人们國家出口型的企业因为疫情操纵得好而抓到了进展的机会,为什么人们國家贸易顺差破纪录?就是这个原因,例如,家电海外业务疫情期间大幅增长。在打赢疫情这场仗中,实质是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國家的竞争力。
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,也可以说是先行指标。跟海外同行交流时,基础上還是较为看好中国的。从全球的角度看来,看好中国的资产包含消费、医药,我再举个医疗服务的例子,由于疫情影响,国外很多医院的临床试验做不了,只能到中国来做。还有消费,在疫情之前,雀巢、联合丽华销售增长是负1%到正2%、3%左右,人们國家的消费增长都是百分之十几、二十几、三十几,延续很长时间,所以外资投中国,肯定要投在国外没有的东西,国外有就不需要到中国来了,而且对中国较为稀缺的资产较为感兴趣。
应对销售市场波动没有“偏方”
钻研好公司基础面、做好赚慢钱的预备
《红周刊》:关于投资中的一些困惑,人们请三位嘉宾谈一谈。比如股票很好,结局买入就隐藏波动,这时候该怎么操,就是如何面对手里持有股票的下挫?
林园:就做组合,而且平时心。假如赚钱就好办了,所以不要赔钱。人们的投资者赚了钱但没有赚很多时,很简单隐藏这种情况。可是,他没赚钱,你给他处理好这个事,他还会怪你,觉得你没有把握好。
還是从公司的基础面,就是价值投资动身。价值投资不会错,从心理学上讲,当这个企业在经营上犯错了,或者这段时间利润非那么好,股价可能就下挫了。下挫的原因多数是因业绩跟不上,或者没有看好,又或者是好公司但人们的能力圈本身解决不了,高估了自己的能力。
为什么人们自己解决不了?人们连自己的基金都不情愿发,比如说销售渠道条条框框的得顺从它,也有你说的这个问题,我自己心里也没底,一只股票涨涨跌跌的,除了平时心,也没有好方法。人们怎么拿住呢?只能做组合投资,非分散投资,当然你赚钱了就拿着。
最终我说了,真正的赚钱是靠泡沫,一下赚几十倍上万倍你就发财了,只要有一只这样的就可以了。能碰上的概率是比较大的,这个究竟是好還是坏比较清晰,特殊是跟嘴巴有关系的,很简单做推断,都是常识。
《红周刊》:新思哲是不设止损线的,广斌总怎么面对这个问题?
韩广斌:很多投资者欲望太高,说你是股神怎么还亏钱?可是哪里有什么神啊。关于设止损线,我可以说自己良好不行,八毛钱止损线,跌到九毛钱肯定就不做了。可再想想,投资就应该在“别人恐惧的时候你贪欲,别人贪欲的时候你恐惧”,人们后来就不设止损了。人们的产品都是自主发行的,假如有八毛钱止损线,那人们有三分之一的产品都会停掉了,投资者還是要长期收益率,人们就容易处理,也不发产品了。
做投资赚钱是很慢的,人们都50多岁才挣到点钱,像王兴做互联网30多岁就是首富了。投资是慢活,想挣快钱不要做这行。
我觉得,假如你是投资者,要成为顶级投资人,自己就是(自己的)基金经理,要做组合。人们在海外销售市场投资,信念是很强的,因为光焦虑没有用,要运用合适的投资策略。投资方法就那么几种,投资者肯定要把组合做好,公司钻研做好,人们上市公司也不少,做投资也挺好,可以每天24小时都在工作,永远有年报信息看,当然也可以天天休息。看你怎么挑选,人们挑选变成专业投资者,这条路还是不归路,前路漫漫,因为前面都是顶级投资人。现在很多精英回国,要想一想你的对手是谁,然后挑选简单一点的或者难走一点的,只要方法对還是有机会的,因为精英也会做傻事。
《红周刊》:林总最近在招聘,想招一些工科的人?
林园:数据说话,而且只信任数据,做钻研的信任数字就不会错。再一个是严谨,学工科的不会想当然。
《红周刊》:作为平凡投资人,如何面对波动的销售市场。
李晓西:刚才韩总讲的特殊好,我也很赞成。林总提到的做组合是个特殊好的意见,其实不管是公募基金還是私募基金都在做组合,假如遇到这种波动,幅度会小很多。
人们做投资的时候,确实在实在做基础面,找的是高质量的公司,是那些有业绩的公司,非炒题材、炒热点。我觉得很多时候,你可能要做的就是要坚持,你发觉那些好的公司,长期下来,它的投资回报就是较为高。假如你是炒作,比如说军工涨的时候你炒军工,低估值涨了炒低估值,它一跌就真是跌下来了,你买它本身就有很大问题,投资逻辑不存有。假如你是找的真正的高质量、有定价能力、有业绩的公司,这类公司假如它还有一个较为好的成长确定性,接下来五年、十年,这个公司還是能让你有信念的。
假如你真正发掘出来了一个有业绩的、有长期成长性的公司,你持有它应该是大体是不会错的,就是说耐心是一种美德。人们做投资,聚焦于业绩,聚焦于高质量,聚焦于长期,那么坚持就是美德,必会有回报。只要你有标的,就从基础面着手。
要用平时心回应噪音的“扰乱”
用充分的信念迎接“牛年”到来
《红周刊》:人们在投资过程中会常常面对很多噪音,怎么来挑选有效信息呢?这些噪音有时候会不会建造出很好的买入机会?
李晓西:销售市场上每天都有噪音,不管是中国還是国外,噪音有的时候会影响行情,比如你看到因为某些噪音,低估值涨了,军工涨了,或者新能源涨了。没有业绩支持的信息基础上都是噪音。
每天都可能有现行政策、规定颁布,根据这些现行政策,比如加大军工和新能源科技投入,假如每天做这种反应型的交易,人们就不需要基础面钻研了。大部分时候或者绝大部分这类的信息就是噪音,人们做投资肯定要尽量规避。根据这些噪音去做反应型的交易,在短时间内常常反映出投票机制,就是说,由于某个噪音,投资者和机构蜂拥而入某一个行业或某只股票,就可能遭遇损失。如6月底、7月初的那个星期,包含银行、地产、建筑等股票涨了不少,可是那个时候这些行业是没有业绩支持的,销售市场表现出来的是典型的投票机制,资金蜂拥而入。但接下来的一个月,包含银行版块在内收获下滑都在15%左右,这就是参与投票机制的结局。假如人们牢牢把握基础面,不管是医药還是食品饮料,有业绩支持的,你维持不动,我信任你到现在的投资回报有可能更高。
长期下来,销售市场体现的最重大的是业绩,只有上市公司延续的业绩增长,它才能决策天平最终往哪方倾斜,这是帮忙人们规避噪音,克服噪音最关键的一个方面。
韩广斌:我觉得李晓西总把基础理论都讲完了,没什么补充的,都很好。我刚才讲的方法论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,解决似是而非的问题,你要有一个框架。
还有一个行情趋势大家要熟悉,现在财富治理升级、消费升级,投资者结构机构化的行情趋势。机构就肯定厉害吗?很多美国机构我也看不上,他们8%的年化收益率就不得了了。巴菲特说个人投资者做投资还不如买ETF。有一次,我听一个治理很多养老基金的机构会议,听到一半就走了。我觉得个人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的转变,是一样的,是可以实现的。投资做的好,其他就好点,还要有智慧,消极者挣不到钱的。消极者获得智慧,好者挣到钱。
林园:简单满足就可以,它就是波动,观看它、不受它影响,用平时心去对待。
《红周刊》:林总说,投资的东西两三个小时搞不懂就不要投了,怎么确定自己钻研清晰了?
林园:“投资”和“投机”都两个字,最终还是趋同的。投机,人们明白就是人们实践中的投机,也就是你要有强大的理论支持,回答为什么要做这件事?投资还是这样,最终是趋同的。人们投资最重大的是什么?最重大的就是垄断,所以两三个小时不了解它是垄断的,就不要投了。
《红周刊》:最终,请三位嘉宾每人说两句话:一句方向,一句给《红周刊》读者的寄语。
李晓西:祝大家在新的一年取得良好的投资回报。我认为聚焦高质量成长股是有机会发掘出长期的投资机会的。
韩广斌:人们的推断是,A股大盘结构性的机会是存有的,美股临时也不会有太大变化。人们中国的结构性牛市肯定有。祝《红周刊》的读者们身体健康,方法论记住,明年会更好。
林园:明年是牛年,在座的赶快跑步冲。(笑)
《红周刊》:谢谢三位嘉宾,人们的圆桌论坛到此完毕。
上一篇:股市预测分析师有带建字的-开源证券策略钻研团队公布钻研报告1月策略
下一篇:明天股市分析预测:从风险角度看来